我相信,进入人生的崭新阶段,你们一定能够迸发出生命蕴含的蓬勃力量,不断跨越新的高度,领略人生更美的风景。
在近日举办的第22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作了题为《一个大写的人和中国半导体物理及固体物理的奠基人纪念黄昆先生百年诞辰》的报告,回忆了黄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点点滴滴。报告会快结束时,朱邦芬同样用这句话评价黄昆。
另一篇论文《超晶格中的光学声子》是朱邦芬根据黄昆1950年的一个模型做的。1986年他带领半导体所理论组十几个人,申请了3年共6万元的经费。只是在最后投稿的时候我把他的名字提到前面了。朱邦芬好几次看到酱豆腐是李爱扶吃饭的保留菜,菜不够时就吃酱豆腐。黄昆不仅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对夫人李爱扶也是这样。
黄昆主张每篇论文都要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个或几个物理问题。他特别珍惜国家的钱,但花自己的钱却不太在乎。作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线教师,苏德超对此有着相同的感受。
教学优秀的教师参加卓越竞赛,为新进的青年教师设置一些类似新星竞赛,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机会参与进来。事实上,目前有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着手为新进教师、青年教师举办教学新星、教坛新星等教学竞赛。我所在的学校,每年只有这样一场针对教师教学的比赛,为的是让参赛者可以进行充分的准备。高校教师自然也不例外,而教师以教学为根本,教学竞赛自然成为高校必不可少的活动。
不但教学管理中有这样的问题,在科研管理中也有这样的问题。不过,还应追问:他们平时上课也是这么讲的吗?也进行过这么夸张的准备吗? 对此,王京表示赞同,她所在高校举办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不到二十分钟的微课讲演,另一部分是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现场完成一份教案。
提高民族体质的途径是大众体育,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场所在真实的教室里。别敦荣强调,教师竞赛赛什么,竞技的项目、要考查的能力,都是需要仔细设计的,现在还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支配竞赛,考查的还是过去对于教师的能力需求。功利性不可避免,但教学竞赛本身的一些作用也是存在的。对于教学竞赛,有人爱也有人恨。
苏德超说,教学的第一现场,是有学生的教室,而不是只有评委的赛场。对于教学的重视和评价也是如此,只有真正走进课堂、关注课堂教学,才能将教字立起来。讲授古诗文、古代文人游刃有余的华中师范大学网红教授戴建业,就是鲜明的案例。教学是良心活,并不是简单的数据可以反映出来的。
教学强不强,不看教学过程,只看教学比赛的获奖数。在做课堂教学评价系统时,设置的指标要跟学生和教师的直觉感受相协调,而不是只图模型建立上的方便。
《中国科学报》 (2019-07-03 第1版 要闻)。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竞赛究竟是好是坏?教学竞赛的正确姿势究竟应该什么样? 逐渐偏离的教学竞赛 竞赛在中国有着独特的存在意义和作用。
因此,教学竞赛也要与时俱进,跟上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指导教师。所以,竞赛怎样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来指导,真正达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这是高校现在要特别关注的课题。王京每年都会翻新自己已有的教案和案例,为了一节四十五分钟的课,课下花费的时间要长得多。身为一线教师的王京最为重视的就是自己的课堂,我觉得课堂教学很重要,虽然现在有慕课,学生通过很多的电子资源也能掌握新知识,但课堂教学中老师的那种言传身教、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很多慕课和手机互动做不到的。重视教学需要走进课堂 要想得到最好的体验,身临其境无疑是最佳选择。采访中,别敦荣还建议,可以设置不同层次和类型教师的比赛。
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教学竞赛的举办,也体现了高校对教学的重视和对教师教学的激励,但在向下执行中被逐渐扭曲,不再突出教学,反而将重点放在了功利性目的上。教学竞赛时间有限,片段是不可能反映全貌的,展示不出教师的全部教学能力,更不可能展示真实课堂上所运用的教学技能或智慧。
作者:许悦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7/3 9:51:29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教学的第一现场,是有学生的教室,而不是只有评委的赛场。另一方面,能参加比赛的老师又往往基本功比较好。
教学的管理者应当开发出更准确的课堂教学评价系统,而不是简单地用教学比赛来替代。他指出,简单地通过数字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通病。
在网络上检索词条教学竞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某高校某教师荣获某教学竞赛、基本功大赛几等奖的喜讯。在他看来,现在的教学管理者大多喜欢宣传教学比赛,而不太宣传和关注课堂授课,我们可以理解教学管理者的管理困难:教学比赛非常容易指标化,课堂授课不容易指标化,尤其不容易进行跨校比较。逐渐偏离的教学竞赛:真能提高教学水平吗? ■本报见习记者 许悦 不要寄希望通过教学竞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就像不能通过竞技体育提高民族体质一样。她强调,作为教师一定要有认真的心态,备课要严谨,才能保证把最新、最系统的知识传递给学生,非常可惜的是,现在很多教师可能不太重视课堂教学,功利性太强,某种程度会影响到学生。
是对更有基本功的教师的奖励之道,而不是那些缺乏基本功的教师的提升之道为了征战沙漠,榆林全境吹响向沙魔宣战的冲锋号。
54位平均年龄18岁的女民兵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扛起红旗,卸掉红装,换上军装,以洒尽浑身千滴汗,誓叫沙海变绿洲的豪情壮志,开始了搏战风沙的艰难历程。1981年到1985年,榆林市为鼓励群众参与治沙事业,先后两次开放政策,允许个人承包荒沙荒地,提出谁造林谁受益的政策。
《中国科学报》 (2019-07-02 第1版 要闻)。与飞播同时期推进的是,引进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樟子松,填补毛乌素沙漠缺少常绿树种的空白。
他利用毛乌素沙漠天然形成的新月状沙丘,试种葡萄、蓝靛果等经济作物。新中国成立前,流沙越过长城,致使榆林城3次南迁。如今,70年过去,这里数百万亩流动沙地披上绿装,曾被称为驼城的榆林再无风沙之苦,塞上风景已换新颜。郭成旺年纪大了,他的儿子、孙子接手继续种树。
作者:姜辰蓉 李华 刘潇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7/2 9:26:00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毛乌素治理:众志缚流沙 塞外展新颜 ■新华社记者 姜辰蓉 李华 刘潇 地处毛乌素沙漠的陕西省榆林市,历史上曾被无尽的风沙困扰,粮田被埋、房屋被压,许多人流离失所。女子民兵连第二任指导员席永翠回忆。
从治沙到用沙,中国治沙行动得到国际肯定。1985年,年过花甲的郭成旺承包了村子北边的4.5万亩沙地。
治沙研究所正在引进彰武松、班克松、长白松等树种,探索不同树种的混交林,同时尝试与红松嫁接,向松子要经济效益。治沙大户敢为人先 誓把荒沙变绿洲 在毛乌素沙地腹地,一面国旗随风沙飘扬,身后是98岁治沙大户郭成旺的新家,也是方圆5公里唯一的住户。
评论留言